WISE设计新锐2022:圆管的使命是什么?

2022年7月29日 403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是:Wild Zoo、杨沫彤、林舒安、张忠宇、戴宏羽、张诗琪



在经历 WISE workshop 和公开招募两种方式的选拔后脱颖而出的 7 组“WISE 设计新锐 2022”入围设计师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背景和设计逻辑。在为期四个月的创作过程中,WISE 为设计师提供了教育性课程训练与技术指导以不断挖掘其潜能,七组完成的作品实现了从刚入围时的生涩状态到拥有更成熟的完成度的蜕变。正如 WISE 发起人、策展人蔡烈超所说,“这是一个经验教育的过程,这也是 WISE 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图片

“WISE 设计新锐 2022”的终审评选结果已在展览期间揭晓,设计师张忠宇、 张诗琪、戴宏羽分别是前三名的获得者。“WISE 设计新锐”的第一名将受邀参加来年的“DESIGNEW 设计东西”, 这样的联动与竞争机制也让设计师更具动力,两个平台的进阶式关联也使 WISE 作为设计师成长孵化器激发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为设计新生态注入活力与新观点。


《IDEAT理想家》采访了这 7 组年轻设计师,当被问到如何回应“使命”的挑战,他们向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动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张忠宇:在拿到“圆管的使命”的命题时,我会刻意去除其社会和工业属性,因为圆管作为一个元素或物质名词在人类生活和工业上已是非常常见的了。在这次创作中,我想单纯地探讨物质的构成本身,从材料 、形式、功能等方面去寻找它与当代生活和空间中的其他联结的形式。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张忠宇:我会用一种“重建”的方式开始思考,使圆管消失,再重建。在这种类似平面构成的方式中,它新的功能和形式会自然生成。我思考和制作的过程更像在做平面设计——一张白纸上的一个点缓慢变化生成一个圆,再延伸出一个体,是一种平面语言在三维里的直接延伸,最后选择性的停留在slice的瞬间,面与面之间的连接处被着重强调,形成一种打破平滑的审美。在产品建立一个形式元素之后,我再通过一些设计手段去生成不同的产品类型和功能,这个过程还挺惊喜的,会放大圆管内部空间性很强的一个特性。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张忠宇:这组作品最大的亮点可能是对MMR的关键理念中的“MODALITY”的体现, 即通过构建一种模式、方法去思考产品在生活中重组 、重构的可能性,从而引发的与空间和人关系的变化。


Slice System 系列中的slice置物套装,最后呈现的结果是抽象的,它的功能指向会比较模糊,这同时会引导人对产品功能的想象力,及它在空间中呈现的氛围。比如除去它可以作为花器及灯具,在设计的角度上又可以做多种延伸设计。探索形式变化的过程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些人看到它的形状会与北京铜锅联想到一起……所以它应该也有潜力作为高级版的火锅四件套吧,或许也是与“食欲“有关系的一个产品……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

张忠宇:挑战主要集中在考虑控制成本和批量生产的可能性这两个部分。Slice System的视觉语言相对简洁,国内也有相对成熟的金属折弯加工工艺,但制作成本相对其他工艺和材料偏高,所以我需要重新考虑这一金属系列产品的市场定位。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吗?

张忠宇:我总是愿意去探索不同材质在同一设计逻辑下呈现出的不同形式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材质特性导致的形状细节上和质感上的区别,这非常有意思。做完金属版本的slice后我又继续做了slice ceramis,它是Slice System系列在材质延伸上的表现形式。相比金属加工所产生的干脆利落折线,陶瓷在高温玻化过程中会“变柔软” ,从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更有机、更自然的转折。渐变效果是三种不同色度点的泥料自然下落堆叠产生的,并在棱角分明的折线处产生不同方向的渐变,这样的着色手法在强化转折的同时也弱化了棱线的分明,是一种形与色的呼应。双面上色的方式及单元化的设计以针对不同的功能,作为花瓶、置物小件或灯具。陶瓷材质在生产方面也更具有批量生产及市场化的可能性。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张忠宇:我对物体的叙事性及生产形式比较感兴趣,对我来说,家具设计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设计, 而是一种感受物质实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性转化成理性的过程。尽管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比较个人化的,但是这种由感受引发的结果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设计产出只是在阐述事物的另一个维度。我希望人们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是自然的、熟悉的、灵活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张诗琪:拿到命题时,我脑海里浮现了很多想法,其中包括关于工业水管连接结构运用、软性圆管材料编织,研究植物导管的分布等等。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张诗琪:考虑到制作工艺和成品效果的问题,我推翻了一些不好落地的想法。为了打破瓶颈,我决定从探究面和圆管间的关系找突破口,通过制作一些草模,得到了几种不同的由面折叠成圆管的形态,最后选择了其中一个形态作为设计的雏形。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张诗琪:叠叠“不休”,无限延展。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张诗琪:我觉得它具有较强的符号性和多变性,每件产品都运用了同一个“折叠”形态的造型元素,能在空间中成为有记忆点的搭配;他们的使用状态是自由的,沙发可以根据需要组合成不同形态,落地灯可以根据喜好调整灯罩的造型。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张诗琪:最大的挑战在于作品的理想状态和制作工艺的平衡,例如制作落地灯灯罩的时候,理想状态是灯罩会因为重力而出现自然的渐变效果,实际上确应为过重导致造型被压得太扁效果欠佳,只能通过增加承托结构解决问题,但会因此增加安装流程,后面经过好几次的结构实验,最终,我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灯罩与灯杆之间的摩擦力解决问题,实现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手动调整弯曲形态的灯罩。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张诗琪:我希望设计作品是具有延展性和整体性的。“叠”系列的三款产品,它们均是由一个简单的元素,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去诠释它,并且赋予不同的使用功能,他们即是独立的个体,放在一起又具有整体美感。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张诗琪:当下人们处于忙碌状态的时间越来越多,总是缺少能够慢下来感受生活的时间。我希望通过这些温暖、有趣的设计治愈繁华都市下的浮躁心态,让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产生共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戴宏羽第一个想法是:为什么是“使命”?“使命”是一个令人心生敬畏的词语,它强调了一种必要性,让我不得不更加慎重去对待,在这件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我不断反问自己:“这个能不能被称为使命?”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戴宏羽最终的设计来源于最初的想法,但又是一种未能预想的结果。


最开始的workshop阶段是我的思维受到极大冲击的一个阶段。从发现生活中的圆管出发,我观察并记录了生活中许多不常被注意到的“圆管”,这些发现是有趣的,但当我试图将它们转换成设计时,一切却并不简单。于是我转变思路,只从一个方向入手,去动手实践,在玩材料的过程中寻找灵感。在众多发现中我被弹簧所具有的特性所打动,于是我选择对这种圆管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经过制作小模型、放大、打样等几个阶段,无数次修改概念、材料、结构等细节,才产生了最终的设计。


对我来说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不可预期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而结果大多都在预料之外。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戴宏羽让每个人都想弹一弹!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戴宏羽物皆可弹!



图片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戴宏羽我的创作时间有八个月之久。由于在各方面都缺乏经验,整个过程都显得困难重重。尤其是在打样阶段,因为之前的设计都是异形弹簧,并且体量较大,几乎所有产品都找不到愿意打样的工厂。毫无经验的我在尝试与十几家弹簧厂沟通后依然无果,而最初设定的打样完成时间也迫在眉睫,于是我决定从工厂可以帮我完成的工艺上出发,重新审视之前的设计,不断地在概念与工艺之间寻找平衡,直到6月份还在进行新的尝试和打样。八个月的创作时间里,我一直在试错并成长。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戴宏羽我享受设计探索过程中的不安全感,喜欢从玩材料和动手尝试中获得乐趣和灵感。在动手制作弹簧模型的阶段,朋友都把我称作“弹簧手艺人”。埋头做弹簧的那段时间里,我暂时抛弃“这个东西又什么用”的想法,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做出新弹簧的快乐之中。我拿着铁丝漫无目的地摆弄,做出各式各样的弹簧,后来又加入了热缩管、棉线等材料,去控制弹簧的特性,每一件新的弹簧都能衍生出更多有趣的其他形式。当最终把做好的一箱弹簧摆在桌子上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已经对“它们可以成为什么?”这个问题有了很多答案。接下来就是将它们放大,换用更契合实际生产的材料,验证其结构的可行性,思考并完善细节,在放大的过程中也是对上一阶段想法的更进一步探索,对制作出的杂乱无章的模型的扬弃。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戴宏羽我希望我的设计可以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的媒介,以新的视角对待材料和构件。我喜欢通过设计为大家带来愉悦的互动体验,让每个人看到这些物品之后都想去试一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Wild Zoo其实这套方案是我们之前偶然一次在喝咖啡的时候想到的,但一直没有着手去做。面对“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之前的这个想法。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Wild Zoo最终的设计和最初的想法之间有横向的延展。New Joy“新的公共圆管设施”,这样的点子其实是很开放的,我们根据展览效果在现场增加了像公共围栏的坐具。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Wild Zoo轻松、好玩,这很关键。我们的理念是"FFF" ,就是"Fun Follows Function"乐趣追随功能。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Wild Zoo熟悉、好玩、一边吃甜品一边企图运动瘦身的矛盾心理。


当然还有简单,造型的简单、理解的简单,你可以一眼就知道它是干嘛的,应该放在什么环境里,也能一眼就看到它新在哪里,这种没有认知隔阂的状态也是简单的。



图片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Wild Zoo我们保持了在工作中的习惯,加工、包装运输、成本等问题基本都是可控的。但是,这是我们第一次独自做一套这么大的产品,没有之前在学校时的设备,也没有公司采购和工程同事的协助,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Wild Zoo是的,这次的作品看上去做的非常简单,在这个作品上除了需要服务于功能或者乐趣的结构,没有其他主观性的添加,我们想尽量保持创意的纯粹。同时我们把制作的成本控制在比较低的范围,没有把参展作品制作成只有极少数人能用得起的昂贵物件。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设计的原则之一。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Wild Zoo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能给人传递实在的乐趣。但我们也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做一些更深入的设计,通过产品为人们提供新的视野和体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宋淳当时,我直觉地想到圆管是空心的、它和传递的动作相关、内部总是流动的。比如蒸笼传递热气、电线传递电能,甚至是木柱、石柱,都是在汇聚和传递力流,“立木顶千钧”,以此支撑着建筑。我发现圆管总是用来传递着不具实形的能量。我自身也一直很关注“能量”这个主题,便自然而然有了最初的设计想法。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宋淳我对这个项目的思路不可思议地和最开始的直觉连接。我想要将“圆管传递能量”这一点显现化。玻璃的吹制就像是人口中的气息实形化的过程,将一股不可见的能量化成吹管另一头玻璃。圆管、能量、传递和玻璃串起这个动机主题。吹泡泡——这个动作是通过呼吸创造的。注入呼吸在神话里是激活生命的一个神技,吹制玻璃的过程正如用注入气息的手法赋予一件工艺品鲜活的生命。这个作品在吹制玻璃气泡后保留住泡泡还未脱离吹管的时刻,呈现非常原始的吹制状态,再用光纤将光注入气泡,把它称作“灯”,完成赋予呼吸的动作。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宋淳设法保留玻璃泡泡是将金属圆管视为一种材料类别的研究。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宋淳是我没控制的部分,是紫铜管在高温和玻璃的包裹下变成美丽鲜红色的意外惊喜,像是从铜管里渗出的血,被玻璃放大了。



图片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宋淳留住泡泡是最难的,在于要寻找到让金属管和玻璃共存的方法。我实验了不同材料、大小、厚度和形状的金属管,但总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我一度在想是不是不该为了一个浪漫的想法,去违背玻璃和金属并不相融的物理特性,初期陪我做实验的玻璃师傅甚至比我还挫败。好在后来我找到了退火系数和耐热性都最合适的紫铜,但和玻璃退火系数相似也意味着这种材料导热太快,单独用铜管吹制太烫嘴,又想办法定制了不锈钢的吹嘴,如何不漏气成为做独立吹嘴的新问题…


在山东淄博的西冶工坊打样期间,我会去五金店和摩修店请教师傅在高温下保护金属的方法、和修空调的师傅学习铜管的特性……最后才能成功保留下了吹泡泡的瞬间。但为了留存玻璃,我透彻了解的材料不是玻璃本身,而是铜管。铜管太折磨我,它柔软、脆弱、导热快、又容易被腐蚀,但这些后来让我觉得它就是如其所是地存在,我竟意外地爱上了铜管。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宋淳从造物流程上,我喜欢以轻松的方式去做,直接动手在空间中摆弄材料,在过程中成型。这样的相处过程能让我从材料本身的逻辑去理解它,而不是用几根线条。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宋淳以人工的技艺去显现自然,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提供另一个看自然的眼睛。如果其他的金属可以保留下泡泡,我不会找到紫铜,这么多金属中也只有紫铜可以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变色成美丽的鲜红色,我觉得这个材料所导向的唯一结果真是太好了。记得那天我从玻璃工坊出来,感到自己像发现了自然的秘密般惊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杨沫彤当我想要观察生活中以“圆管”形式存在的物件时,发现它们其实无处不在。于是我想到了Charles and Ray Eames 在1977年制作的短片 “Powers of Ten” (十的次方)。整个影片从一块餐布的度量尺度延伸到10的24次方,一张一亿光年前的宇宙卫星图,再回到10的 负15次方,一粒质子逐渐模糊的边缘。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开始通过建立维度的方法重新观察身边以 “圆管”形式存在的物件,从而可以不受材料,工艺,和功能的限制看到现代社会在创造这些“圆管”形物品时的初衷。同时,这也引发我去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设计更多的“圆管”,又是否有一个办法可以让我们重新观察和使用这些已经存在的“圆管”。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杨沫彤蔡烈超老师开玩笑说我把圆管的使命搞丢了,的确,我在展览上最终呈现的作品看起来和“圆管”是没什么太大关系,(上文)提到的初衷实施起来对场地和展览的性质都很苛刻,因为它们要求和真实的环境产生联系,而不是以一个成品的形式摆放在展览空间里。但这一契机也让我可以将日常关注的话题和爱好结合起来,从而发展成一个研究型的设计项目,也就是大家目前看到的“灭绝的东方主义”。


对我来说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不可预期的,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而结果大多都在预料之外。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杨沫彤后现代古董。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杨沫彤出于对预算和运输的考量,我选择了一家在深圳周边的工厂,而当时我人在上海,没办法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只能通过做1:10和1:1的模型去推敲一些细节,无法想象所有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最终效果。很多在电脑模型里无法预估到的问题在我在产品拍摄现场第一次看到成品时出现了,我很狼狈地冒着暴雨跑了无数个五金店找螺丝。但其实我还挺享受这种在数码建模和真实物件翻译过程中产出的误差,这些快速直接的解决方法也产生了别样的美感。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杨沫彤以建筑思维来做物件,很容易从构造和制作的⻆度出发去思考设计,与其让观看者无法一目了然这件物品是如何制作的,我反而习惯把所有的构造裸露在外面,结构从而变成形式的和功能的一部分。我希望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得当的工艺做出适应它们自身条件的设计,而不是与它们产生对抗。这样也节省了材料和制作成本,减少了浪费。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杨沫彤我希望自己的设计可以为观看者带来很多不同层次的思考,它们既是对构造,比例和美学的尝试,也是一个记录思考过程的物理性呈现。就像这次探讨的屏⻛,本是一个因为功能逐渐消失在当代室内空间的物件,但它背后所关联的历史背景和装饰元素中的文化属性反而更值得人们去关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IDEAT:在拿到“圆管的使命”这个命题时,闪入脑际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林舒安我当时想:“不如我们把展览做成舞台,竖一根金属管请大家来跳舞吧?”


IDEAT:最终的设计与最初的想法是有延续性的思考吗?这个设计动机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林舒安我们最终选择了用金属圆管来呈现作品Pati Party “爬梯” 派对。在决定选择这一材料之前,我们回溯了金属圆管最早被用来做家具的时代,去研究那些设计师为什么选择启用这种材料。这是一系列安上 “爬梯” 结构的家具,“跳舞”是最初的点子,现在这一作品的完整概念是: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多的人住进小房子里的时代,梯子可以给人居空间带来更多纵向拓展的机会。不过,关于 “跳舞” 这个点子,我想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延续——我们请金属圆管来到了我们的 “泳池派对” 并为我们跳了一支还蛮疯狂的舞(笑)。



IDEAT:关于你的作品,是否可以给我们一个你觉得最贴切的形容?

林舒安用最轻松的口吻回应那些也许很严肃的问题。



IDEAT:你觉得自己的设计中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什么?

林舒安Pati Chair 的靠背两侧有两个倾斜的 “把手” ,考虑到搬动椅子时的人机关系才做此设计。当做出第一版样品后,我们发现这个位置只要稍作调整就刚好可以撑开⻄服上衣的肩部,让外套挺阔地耷拉在上面。这个点子恰如其分,就像是圆管这一材料给我们的馈赠。



图片



IDEAT:在四个月的创作时间里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林舒安疫情的不稳定给生产沟通造成了许多麻烦,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我们都没办法进入工厂,线上沟通效率差如人意。为了保证执行过程中的准确无误,几乎对于每一个工艺细节,我们都要求工厂制作样品然后邮寄给我们,确认后再进行制作。



IDEAT:这次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一贯的设计思维?能具体展开讲讲吗?

林舒安Pati Party 是一件具有强烈的 INSDIM 特点的作品。一直以来,我们从形式与内容、比例与尺度、情感联系这三个维度来审视自己的设计,Pati Party 不论是从项目的出发点还是从最后呈现的形式语言来看,都是符合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标准的。



IDEAT:你希望你的设计能向人们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林舒安我一直觉得设计师在做的事情和魔术师是类似的,只是我们表演的场合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设计师是用物品呈现思维可能性的人,“这个设计由我来做会是什么样?”,这是我从未改变的创作动机。当然,我同样希望我们的设计是深刻的、平实的、娓娓道来的,但它们应该以一种更令人轻松的状态呈现出来,至于那些我们 “藏在帽子里” 的思索,永远都会在那里静等着人们去解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70680WISE设计新锐2022:圆管的使命是什么?

roo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