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新能源车主想要实现“充电自由”并不容易。与不断发力提速的公共充电桩建设相比,家用充电桩的“最后一公里”仍然障碍重重。
“供电部门需要物业提供允许施工证明,物业却说需要供电部门的同意才能盖章。”“物业给出的理由是电力不足,以及人防工程有限制无法安装。”“没有私家车位,物业不给装。”在报道中,新能源车主们给出了充电桩被拒绝安装的诸多原因。根据描述可以想见,家用充电桩的安装难题在一线城市、老旧小区会更加凸显。
“里程焦虑”可以说是困扰新能源车主的最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冬季续航里程缩水,或是在需要出远门的情况下,车主们的“里程焦虑”则会更加严重。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凌晨四点起床抢充电桩等讨论也时常出现在舆论场。
这种焦虑十分容易共情,就如同我们总怕手机没电一样。但如果家里、单位都有充电器,包里有充电宝,附近商场餐厅还有共享充电宝,我们对手机的这种电量焦虑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而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车主的焦虑如此普遍,正是因为汽车补能并没有手机充电这么方便。
与公共充电站的费用和时间成本相比,家用充电桩确实是更为理想便捷的选择。而车主们面临的安装被拒问题,反映的正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固定车位不足、电网容量有限等许多问题影响了充电桩设备的安装。对于高速发展的公共充电桩而言,这种矛盾也同样存在,体现在充电设备分布的科学性、便捷性,以及管理等问题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里程焦虑”是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又何尝不是车企和行业的痛点。驾驶新能源汽车,充电是绕不开的一步。若总是为充电而焦虑,那即便车辆本身的性能、科技感、绿色环保等优势让人心动,用户的整体评分仍然会下降,这很可能会掣肘消费,进而影响行业发展。
提高家用充电桩的安装率,政策在发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明确“居住社区管理单位应积极配合用户安装充电设施并提供必要协助”;“新建居住社区要确保固定车位100% 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推进。”
政策的细化和落地需要多管齐下的推动,补能问题的解决同样应该依赖合力,充分调动车企等社会相关资源的力量,在扩大增量的同时,探索换电、共享等多元化的补能方式,运用科技和管理上的创新,在发展中逐渐满足车主的需求。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交通领域碳减排的重要路径,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力方向。发展中出现短板和不足不可避免,正视痛点,共同为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会更好地赋能行业的发展。
热点视频推荐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