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涨价潮蔓延,消费者如何接招?

2022年4月14日 386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对于消费者来说,2022真的太难了!


在经历了油价“七连涨”的“毒打”后,刚把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谁料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又颇为“闹心”——


受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不少车企纷纷涨价,动辄几千甚至几万元;有的受疫情影响,整车生产已暂停;而交付时间往往也长达几个月,让消费者直呼“捉急”


图片



01


来势汹汹的涨价潮!


今年以来,多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家车企官宣涨价,涉及车型超40款,有的品牌单款车型最高涨幅超过3万元,其中包括比亚迪、零跑、欧拉、小鹏、理想等一众新能源车企。


图片


在一众国产新能源车企中,唯有蔚来迟迟没有动静。在大家都以为蔚来会稳住的时候,4月10日,“姗姗来迟”的蔚来还是在官博发布了价格调整的公告。


图片


此外,理想汽车CEO李想3月19日晚在个人微博上还表示:


“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的幅度非常离谱,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就都立刻宣布了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涨价幅度还没有谈妥的,等待谈妥后也普遍会立刻涨价。

图片



02


新能源涨价趋势不可避免?


多家车企为何在短时间内集体宣布涨价?


蔚来官方的说法是,这次价格调整主要是受到了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从其他车企发布的公告看,主要原因也是一样。


事实也正如各大车企所言,以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金属锂为例,根据上海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金属锂的现货均价为313.4万元/吨,较之年初涨幅超过120%


而另据Wind数据显示,一年前价格还维持在5万元一吨的动力电池主要原料碳酸锂,如今价格也已暴涨至50万元左右/吨,较年初上涨了73.8%,同比上涨了479.3%


图片


在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动力电池大幅涨价自是不可避免,再加上锂电池又占据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接近40%,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汽车主机厂将压力向终端传导的做法,似乎并无不合理之处。


有业内人士表示,电池成本上升是新能源车涨价的主要原因,同时补贴退坡、油价大幅上涨、芯片短缺也是此轮新能源汽车涨价的推手之一。


图片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了今年乘用车领域补贴将下降30%。


简单来说,即续航大于400km的纯电车型补贴金额将降低5400元,续航300-400公里的补贴减少3900元,插混、增程车型则减少2040元。


面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以往车企的做法是推出限期保价政策,自掏腰包抹平因补贴退坡而形成的差价,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但在今年油价大幅上涨,使新能源汽车更具竞争力的情况下,车企自然也就有了不再继续承担这部分成本的底气了。


图片



03


消费者:是买是等很纠结


此前,中国石化发布的《2022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能源化工产业将开启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新平衡期,能源行业转型步伐将更趋稳健,预计新能源消费占比将首超7%。


然而如今大涨的局面却让消费者迟疑了,新能源产品还有降价的可能吗?究竟是买还是再等等?


图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看一组数据。公开信息显示,我国的锂矿主要依靠进口,其中2021年进口锂原料占比为65%。但由于受行业周期影响,此前有大批海外矿商倒闭,而那些还在正常经营的矿商又因疫情影响,产能无法全开。


因此,国泰君安在研报中指出,“供应增量短期并不会很快出现(更多影响远期的供应预期)预计锂现货价格短期内仍易涨难跌。”


图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波及范围较广,所以在短时期内,新能源车价格明显回落的可能性不大。考虑到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不排除新能源车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安全问题。


图片


例如,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将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同时,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图片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新能源车产品价格越是充满不确定性,新车订单升值概率就越大。如果购车是自己当下的刚性需求,那么完全可以趁早入手。


关于新能源汽车本次涨价潮,各位消费者朋友有何想法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互动交流。



END  -


11010新能源汽车涨价潮蔓延,消费者如何接招?

root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文章评论